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清代兄弟“联名高第”引风波 最终双双进入翰林院

2017-11-28  点击:次  故事屋

值得庆贺的是,35岁中状元的王以衔成了翰林院修撰,他的哥哥王以铻因为学识渊博,经史根底深厚,后来也进了翰林院。

王以衔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刘绍义,原题为:《清代王家兄弟曾“联名高第” 最终双双进入翰林院》

从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在这些状元名录中,有一个叫王以衔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浙江湖州的状元名录里,也有一个名叫王以衔的人。他们都是乾隆六十年(17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原来他们就是一个人,王以衔祖籍安徽休宁合阳(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参加考试时,他已经是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了。

王以衔是复试出来的状元,他和哥哥不但让当年的主考官窦光鼎一波三折,降职复职,连乾隆皇帝都给惊动了,这都与和珅有关。好在上天有眼,最后的状元还是落在了王家,只是不是哥哥王以铻了,变成了弟弟王以衔。

原来,王以铻、王以衔兄弟二人都参加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的“高考”,最终,哥哥王以铻得了第一名(会元),弟弟王以衔荣居第二。“兄弟联名高第”的消息,让百姓觉得不可思议,“群议哗然”。和珅连夜向乾隆皇帝汇报说:“窦光鼎长期担任浙江学政,出于一己‘私利’,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泄露了试题。因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试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

乾隆皇帝听了也觉得事情有点蹊跷,就换掉主考官重新进行复试。复试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在复试时,原来第一名的王以铻以试卷“疵累甚多”为由,被置于榜末,并取消了殿试资格。王以铻尽管满肚子委屈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成为和珅和窦光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此时的窦光鼎早已降为四品,与其一起受牵连的还有副考官礼部侍郎刘跃云和内阁学士瑚图礼,他们的官位也分别降了四级。

窦光鼎是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的进士。他脾气耿直,办事认真,长期在王氏兄弟的第二故乡浙江为官,主要担任浙江“学政”,主管教育考试事宜。因为他曾经揭发过和珅在浙江的爪牙富勒浑、陈祖辉、王亶望等人的贪墨罪行,故被和珅一直视为眼中钉。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