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美女“性开放”害死三任丈夫并导致一个国家灭亡
此事展示了春秋时两性关系人性化的一面:当追求者众多时,女子可自由选择。
《左传》中还记载一件事:鲁国泉丘有一女子,梦见用她的帷幕覆盖了孟孙氏的祖庙,于是就和女伙伴一起去主动追求孟僖子。她们两人都嫁给了孟僖子,一男二女还在泉丘之社盟誓说:“有子无相弃也!”这位泉丘女子就是孟懿子的母亲。还有,鲁国大夫叔孙豹路过庚宗(今山东泗水),在一个女子家吃了一顿饭,住了一夜,跟这个女子有了“一夜情”。多年后,那女子突然领着儿子找到了叔孙豹,说这个孩子就是那次“一夜情”的产物,现在要认爸爸。这种事情放在今天会怎样?相信大家立马就能展开复杂联想。可当年叔孙豹很愉快地就接受了母子俩,既没做亲子鉴定,也没想着各种办法隐瞒、摆平。而此时叔孙豹早已与齐国大族国氏的女儿结婚,且有了两个儿子。
关于春秋时期男女自由恋爱的种种情形,还可从《诗经》中得到佐证。《诗经》第一篇《关雎》写的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中所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不就是自由恋爱前期的思念之苦吗?若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哪有资格“寤寐求之”,既然没资格“求”,又何必瞎操心,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卫风·氓》诗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及我谋。”这里透露出的,不就是一个男子以“抱布贸丝”为名行“泡妞”之实的恋爱把戏吗?男子心急火燎地追求“淑女”,淑女们似乎也不甘落后,且看《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山上长着挺拔的扶苏树,池塘里开着漂亮的荷花。我来到这里,没有遇到子都(郑国著名的美男子)那样的大帅哥,却遇到了你这个坏小子。这不就是女子和情人幽会时的戏谑之语吗?
顺便提一下,春秋时期包括两性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乱象刺激了思想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开出了不同的救世药方。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把人们严密监管起来,这个办法后来失败了;道家教导人们要清心寡欲,不要瞎折腾,这个办法不能普遍推行,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做不到;儒家则呼吁“仁政”,倡导“忠恕之道”,让人们做事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在“神”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消退之际,人的理性也就成了乱世中判断是非对错的唯一依凭。只有充分地开发个人的理性,人们才能在转型社会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怎么样充分开发人的理性呢?孔子给出的办法是“反求诸己”,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开发每个人生命中本有的理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说,孔子的这个办法还是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