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梅:纵然疼痛,也要开花
廖一梅,著名戏剧编剧,代表作《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首演风靡至今,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是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
遭遇先锋话剧
1971年,廖一梅出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之家,父母均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院里的孩子都会被送去学跳舞,她也不例外。“那个表现力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感觉到语言的魅力后,我对形体就没什么兴趣了。”
高三时,她听说在中央戏剧学院可以不学数学,还可以随便地看书写东西,就觉得挺合适。廖一梅顺利地考上了中戏。当时选戏剧专业,她就是感觉好玩,至于戏剧是什么样,能做成什么样,她都没想过。
所以,刚听了一堂课,廖一梅就傻眼了:老师讲的戏剧和自己理解的压根儿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下,廖一梅没动力学习了,她白天坐在教室里凑数,晚上猫在宿舍里看小说,偶尔发一发“无可奈何进中戏,谁知日后会怎样”的牢骚,结果成了大伙儿戏谑的“忧郁黛玉”。
廖一梅上中戏那年,孟京辉正读研究生,两人是同校师兄妹。廖一梅第一次见到孟京辉,是在同学刁奕男排练的课堂小品上。那是一个颇为怪异的作品,演两个被关在监狱里的犯人的奇思妙想,他们明明蹲在便桶上,却说自己正骑着摩托车横冲直撞。刁奕男的课堂作业得分极低,老师看不懂,廖一梅却因此记住了演课堂小品的、“眼睛像小野兽一样,一点也不像研究生”的孟京辉。
那时,孟京辉扛起了先锋戏剧的大旗,拉拢了张一白、胡军、郭涛一帮人,鼓捣出中戏史无前例的“实验戏剧15天演出季”。廖一梅是这一切热闹的外围参与者。她的工作主要是贴海报、打扫剧场,演戏时按响闹钟制造音效,排练时用电炉子给大家煮东西吃。廖一梅看上去弱不禁风,干起活儿来却是麻利又细致,更难得的,是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在《等待戈多》一剧中,当排演结束时,大伙儿都累得或躺或坐在地上,唯独廖一梅一个人不肯休息,接着打扫全场的垃圾。这一切,孟京辉都看在眼里,因而格外爱怜这个身体羸弱的小师妹,亲热地喊她“宝儿”。就这样,日久生情,两人慢慢互相有了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