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没那么简单,创作没那么难
很多人说,很难不在乎别人的意见。这就是一种自我矛盾。比如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要做的是取悦某个人,但也许一转身,你发现那个人的标准又变了。所以这样的抉择困难造成了我们的矛盾。人不需要一直生活在顺畅之中,而是总在矛盾着的。这样到最后闭上眼睛的时候,可以跟自己说:“这一生我还拿捏得不错。”
很多人说,创作很虚。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虚!给学生的第一课上,我就教他们要学会聊天。我非常喜欢旁听别人的聊天,或者说偷听。在公众场合,你会听见很多人交换彼此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在这个时代偷听更困难了。因为现在人太依赖手机了,甚至面对面还要发信息。
创作的确比以前更复杂了。本来很简单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现在代价变大了,因为大家都害怕讲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许,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会揣摩对方想要听什么话,这是因为你们的关系建立在一种设定好的层面上,如果你没有遵守规则,就麻烦了。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有一次对方没有说到你想听的话,你就会觉得,所有的感觉就像气泡被扎破了,“嘭嘭嘭”地消失在空中。
找到你自己是谁,而不是想方设法变成别人
我们常看到,有人写的歌似乎我们听过,有人写的词是在复制别人的。那是因为这些人最大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创作,而是来自于认可。
举个例子。最近,我刚看了38部年轻人拍的短片。很痛苦。其实他们的制作水准都非常高,因为政府提供了一笔不小的制作费,所以灯光、构图、摄影都是可以直接放映的水准。但是在片子里的精神、创意、内容的维度,我只给了他们1分。为什么不给0分?规则说明从1分到10分。我给了1分,是想要说明我的立场和态度:他们还没有艺术家或者说创作人的意识。
创作,就是要找到你自己是谁,而不是想方设法变成别人。我常看到年轻人的追求是“我想成为王家卫的接班人”、“我想成为彭浩翔2号”。所以当看了一部又一部影片里面重复的意象时,我实在很烦恼。
在这些影片里,不太好的形象都是用胖女生饰演的,比如一个告密者、一个说是非的人;那些看上去很能产生欲望的,一定是女主角;年轻人一定是长头发,而且不绑起来,腿还很长。这就是年轻吗?对此我非常怀疑。这叫做“年轻的惯性符号”,而不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