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不灭之谜
有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使在蚊子体内合成了一种能够产生缩氨酸的基因,而缩氨酸可以保护蚊子免受疟原虫的侵害。但是,虽然在实验室里让蚊子拥有这种基因是很容易的,但如何才能在野外对蚊子进行这种“基因修改”呢?
看来,用这种方法给蚊子“治病”目前还难以办到。又有科学家转而尝试用某种抗疟疾药物对蚊子进行预防性“治疗”,这种药物是一种无毒无害的基因改造细菌,可投放到野外去“喂”蚊子。
无论这些方法能否奏效。在用遗传学的方法干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环节被疏漏,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有科学家指出,减少能够传染疟疾的蚊子数量,在短期内看是好事,但也是危险的事,因为这会使人们失去在很长时期内形成的免疫力,一旦传染疟疾蚊子的数量发生反弹。死于疟疾的人数将会急剧上升。
为何“20%”的人吸引着“80%”的蚊子
当一些科学家利用“基因战术”培养和研究蚊子的时候,一些在疟疾横行地区工作的医生们也有了他们自己有趣的发现有的人家吸引了许多蚊子,有的人家里却没有一只蚊子。部分原因和地势有关,越靠近沼泽地,蚊子活动越猖獗。但这不是全部的原因,还和住在里面的人有关。据最新研究,大约有20%的人会吸引80%的蚊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在一群人里面是最容易招蚊子的,那么你差不多就是那20%里面的人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蚊子世界的“诱惑者”呢?这是令科学家大感兴趣的课题。在公共卫生领域内,那些“招蚊子者”被称为“超级传播者”,他们更容易感染疟疾并将疾病传播开来。因为大多数的蚊子总喜欢叮咬他们。鉴别出这些“超级传播者”并治愈他们,将有助于阻断疟痰的传播。
普通人和“超级传播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非洲一些有经验的老人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大量饮酒者以及不愿经常洗澡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蚊子。10年前,奥地利一位研究人员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测试他在纱帐中放了四种不同种类的蚊子,然后自己脱得只剩下内衣裤钻进纱帐。看哪些蚊子喜欢咬他的哪个部位。结果他发现,欧洲按蚊喜欢停留在他的脸上。非洲按蚊则喜欢聚集在他的脚部。之后,他对自己脚部的细菌进行分析,然后这种会产生异味的细菌培养出一种气味浓烈的干酪,再用来喂蚊子,结果非洲按蚊立即群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