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未解之谜

蚊子不灭之谜

2017-10-27  点击:次  故事屋

“基因战术”向蚊子宣战

为了战胜小小的蚊子,科学家花去成千上万个小时的时间观察它们的习性。他们努力去了解它们为什么会生病,怎么样才能健康,他们还分析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尽管它们是让我们讨厌的昆虫。

有科学家打算通过“基因改造”创造一种新的蚊子品种,这种蚊子不会一闻到人的气息就垂涎欲滴。有科学家考虑用某种真菌去感染蚊子,以破坏它们的大脑。加拿大的一位对“人蚊之战”着迷的科学家制造了一种装备有加热器的机器人。他给机器人穿上人的衣服,然后放在树林里吸引蚊子。他想用这个实验证明蚊子会感知人的体温,并被人的体温所吸引。澳大利亚的一位昆虫学家打算建立一个蚊子饲养工厂,每天“生产”数百万只丧失生育能力的雄蚊,然后运到苏丹北部释放,让不育的蚊子数量超过有繁殖能力的蚊子,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蚊子的数量。

总之,想出新的招数来对付蚊子,耗去了成百上千杰出科学家的无数时间以及数百万美元的财力。为什么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却最终胜负难分?

蚊子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昆虫。它们能很快适应新的生存威胁,即使是专杀害虫的DDT,后来对蚊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量。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能引发疟疾的病原体都渐渐产生了抗药性,抗疟疾的特效药氯喹以及其他预防药物也都渐次失去效力。

近年来,人们开始实施一种新的策略:尝试给蚊子“治病”而不是设法去消灭它们。这一新的策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进化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种寄生虫曾尝试在蚊子身上寄生,但成功的只有疟原虫和其他少数几种寄生虫,蚊子成功地抵御了绝大部分寄生虫的侵入,就像很多人都不会得流感一样。

即使疟原虫在这些蚊子身上占领了阵地,它们的未来仍然风险重重。传播疟疾的寄生虫需要整整十天才能在蚊子体内繁殖起来,所需时间与蚊子的生命周期十分接近。大多数的蚊子在疟原虫有机会传播疟疾之前就已经死于非命:被鸟儿或其他昆虫吃掉,被淹死,被拍打死,蜘蛛、鱼、肉食植物以及人类都是它们潜在的敌人。总的来说,100只蚊子中只有3至4只能够寿终正寝,能有机会去叮咬人类并传播疾病。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