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与官的斗与不斗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有很多的公案小说,如《包公案》、《狄公案》、《施公案》等,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就是“民不与官斗”的现实。既然老百姓自身无法与官抗争,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清官”身上。在他们的幻想中,这些清官往往一身正气,当看到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时,立即会挺身而出,惩治贪官,还受害者以公道。在这些美好的形象当中,最著名的无疑要属铁面无私的包拯了。关于包拯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宋代官府规定,老百姓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于是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诈勒索。传说在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时,就打破了这条规矩,宣布凡老百姓要诉冤告状,都可以到知府衙门前击鼓鸣冤。再如我国戏曲中为人熟知的《秦香莲》,更是这类故事的代表。尽管历史上的包拯确实为官清廉,被后世尊称为“包公”,但实际上那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多系虚构,而只是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的反映。
在古代腐败的政治局面下,老百姓如果真要与官斗,最极端的方式只有选择暴力反抗,如暴动、起义等。像明代的矿监税使们,就曾遇到这种情况。万历二十九年,当朝廷派宦官孙隆前往苏杭搜刮时,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公愤。他们在葛贤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的抗税罢工,吓得孙隆赶紧仓皇逃跑。著名的起义领袖李自成,也是由于官府的压迫走上反抗道路的。当年,陕西米脂由于连年灾害,农民都交不起租税。李自成为解民困,就借债替乡亲交税。后来当地主逼债时,唆使官府将李自成抓起来,严刑拷打,最终迫使百姓愤而反抗,杀死地主贪官,在李自成的率领下走上了起义道路。结果不到几年的功夫,起义军就推翻了腐败不堪的明朝。
几千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形下,由于官府的威压,老百姓总是抱着“民不与官斗”的心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但这种官民之间的矛盾一旦发展到极点,就会官逼民反,为官者也会遭到灭顶之灾。正如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所言:“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