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宗性格的刻画
年轻的李治,在即位之前的太子时代,仁弱性格外表隐藏下的,是他的为追求目标而矢志如一的韧劲儿。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他与武则天的邂逅。
具体到唐高宗这个人,传世文献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仁孝、懦弱,其政治则不敢恭维,甚至还遗留祸端。如《旧唐书·高宗纪》的“史臣曰”里有这么一段话,说他“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虚”。“中宫被毒”指的是高宗的皇后王氏被废、武则天侧立的事件;“元舅衔冤”是指支持王皇后的朝中重臣长孙无忌被排挤和被铲除的政治斗争。史臣所说的这些评论,都是指责和批评的语调,显然,他们对高宗并不满意。到了《新唐书·高宗纪》里,史臣评论的语气就更加严重,说他“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
两《唐书》的史臣,一是五代时期的人,一是北宋时代,他们对高宗的态度,显然是严厉的批判。其批判的目标,就是高宗任用武则天,最终导致以周覆唐的发生。显然,武则天是他们的众矢之的,而高宗则是武则天上台的牵路人。现存的文献,主旨基本在此。在这个叙事的框架里,高宗被掩盖在武则天的光环下,他几乎丧失了主动,处处受武则天的支配和制约。除了武则天的手腕和计谋之外,高宗之所以罩在武则天之下,还是他性格的仁弱甚至懦弱造成的。然而,在《唐高宗的真相》书中,作者眼中的高宗皇帝,显然不完全是这个样子,如他所说:“我讲的唐高宗,也许与你的印象很不一样。复原唐高宗,就是我的使命。”(第一讲《殿下的早年生活》)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年轻的李治,在即位之前的太子时代,仁弱性格外表隐藏下的,是他的为追求目标而矢志如一的韧劲儿。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他与武则天的邂逅。后者当时还是李治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按道理属于李治的母亲辈分,但是李治在守候生病的父亲的床榻之旁,却与武才人眉来眼去,用宋朝人的话说,就是:“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指武则天)。”(《新唐书》卷七六《后妃·武氏传》)两个人于是就好上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按照一般的孝道,皇太子与自己后母辈的才人产生感情,并且又上升到婚姻的地步,即使唐朝后宫在某种程度上濡染北方游牧势力上层贵族收继婚习俗的情景下,也是不被认可的,况且李治偏偏又以通达事理的孝顺著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