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兰台说史·诬蔑凉山彝族因懒而穷对得起周总理吗?

2017-09-19  点击:次  故事屋

而细究起历史来,大凉山地区原本是彝族等民族先祖的聚居地,但随着元明时期交通的改进及屯垦政策的实施,汉族移民空前增多并逐渐并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将彝族等民族赶到了偏远的山区。

随着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实行及改土归流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族居住在坝区,少数民族在山区、半山区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和生产现状是同历史上汉族的大量移民息息相关的。

对此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曾经说过“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而大凉山彝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正是历史上封建王朝统治者利用汉族移民欺负少数民族的结果。现在反而把彝族落后的风俗说成不要再给予援助的原因,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历史上,在建国后,党和国家在民族政策上一直是坚持民族平等,帮助落后少数民族的。

1986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就在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会议上曾说:“现在有些少数民族群众,连账也不会记。有的不知道什么是商品,还有的只知道以货易货的。汉族同志不要去占人家的便宜,要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做民族工作的同志,要为少数民族服务。”

现在这种种族主义的声音倒好,不但不像习书记所说去“帮助他们”,反而要以落后为名将少数民族抛弃。

对于贫困的根源,联合国的定论是:“贫困是机会和权利不平等的结果,是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的表现”。只要凉山地区的交通,通信、物流等建设没跟上,现代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没有进入彝族聚居区,落后的风俗文化就还会存在。给彝族或其他民族地区贴上“好吃懒做”等民族性标签恰恰好是向不负责任的自我制造借口。

从此看来,是“凉山得到的援助够多了,不要再捐款了”吗?正相反,恰好远远不够

比如教育,凉山州的乡村得到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的。凉山州2009年才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大量村小年久失修,没有公办教师,靠代课教师和支教老师维持教学。许多村子甚至没有学校。在扶贫方面,彝族乡民目前大部分仍然住在土墙房里,交通不便,大部分村寨不通路。水电设施也不完善,不通水,不通电的乡村仍然存在。政府的扶贫资金,对于大多数贫困户人就有缺口。所以,凉山州并不是得到的援助太多,而是得到的太少,所需要要比得到的更多。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