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劳作辛苦:冬天棉袄因汗水结冰可以直立在地上
在郭庄插队的日子里,我们知青基本上都是出满勤。只有大雨大雪,我们才能得到休息,小雨小雪不停工是常有的事。郭庄大队出名后,会议多,省地县三级现场会一个接一个,我们就打突击,加班特别多。我五年基本上每年出勤在380个劳动日以上,其中有一年达402个。当时郭庄记工分,正常一天五道杠(早上1上午2下午2),晚上加班,超过二小时一道杠,4小时以上二道杠,各分校记工员多为知青担任。应该说,艰苦的劳动之后,看到郭庄绿油油的麦田、金灿灿的稻穗、白花花的棉垛,以及每天川流不息的参观的人群,赶走了我们的疲劳。
知青经历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我从1970年下放,到1975年回城,这短短的五年知青生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克思这句名言的真正意义。郭庄培养了我们勤劳踏实、不怕吃苦的作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襟怀坦荡的精神;锤炼了我们勤奋工作,正派做人,积极进取的品格。当时郭庄在一穷二白的困难情况下,干部群众很欢迎我们知青以及各类知识分子到他们那里。通过干群、专家和知青的“苦干实干加巧干”,郭庄一年一大步。原来一个靠救济、回销及要饭的穷村,到1973年已集体储粮75万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12万斤,商品棉50万斤;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1976年开始建排楼。这是我们知青和郭庄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晶。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从而使我们这些知青在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图虚荣、不谈名利、严于律己、奋力拼搏,做出这样那样的成绩,有了坚实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比如知青相蓝欣,他是我们中年龄最小的男生,恢复高考后考进复旦大学学习,对郭庄不光情感深切,还通过外交途径为郭庄争取日本大使基金项目十多万美元,发展郭庄农牧业生产,受到村民的高度赞扬。相蓝欣也是最后一个离开郭庄的知青,他现在是日内瓦大学著名的国际政治学教授。2003年他带着美国哈佛教授、日本友人来到萧县和郭庄,看望老书记和乡亲们,他说,之所以有20年“洋插队”的成功,是源于4年的郭庄土插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