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挖河:刺骨的冰水没到膝盖两条腿割十多道血痕
2017-09-28
点击:次
故事屋
当时的郭庄大队可不简单。其学大寨自力更生改碱治地的壮举,挖地三尺,从几里外的山坡上用平板车人力运来红土铺垫,使两千亩的盐碱地产生了根本变化,引起了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被安徽省树立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其声望覆盖了安徽,蔓延向全国。被大力宣传为“一朵盛开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寨之花”、“盐碱地上稻花香”,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成专题片,《人民日报》也大版专题介绍;郭庄大队的书记更是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朝鲜,金日成隆重接待;中国农科所安徽省农科所委派小组长期在这里开辟麦、稻、棉的专项科技试验,研究、探索农业在这一地区的高产新路。
郭庄大队因此成为大寨之后与河南七里营、江苏华西等齐名的耀眼农业明星。一时间这里热闹非凡,曾经光顾这里有影响的人物有陈永贵、李德生、宋佩璋、万里等,全省农业会议八次在此召开。政府在此成立了一百多人的接待站,建立农业展览馆、宣传组等宣传接待工作单位。为了筹办郭庄展览馆,从全省文化界抽调数十名有经验的人员,其中影响较大的赖少其、鲍加、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孔小瑜等著名书画艺术家在这里工作,体验生活。其中大幅版画作品《淮北人民学大寨》就是由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名家,在1972年至1975年以郭庄为典型背景而创作, 后作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八幅大型陈列版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