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名家们如何过中秋节:鲁迅爱在中秋披露心愿
首先说的是鲁迅先生,他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中秋的记述。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刘永加,原题:《民国名家们的中秋:鲁迅日记每年都有中秋的记述》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首先说的是鲁迅先生,他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中秋的记述。
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鲁迅只好与朋友欢聚。1917年中秋,鲁迅在京城绍兴会馆与友人聚,当天的日记写道:“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这个中秋月,自然令鲁迅神往。
1931年中秋节,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鲁迅与夫人在中秋之夜走亲访友,兴致盎然。
1934年中秋节,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动向》上的《中秋二愿》披露了自己的两个心愿:一、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攀亲;二、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这是对当时文坛用“性”做“卖点”的恶俗的严厉鞭挞。
1936年中秋节,鲁迅的病情很重了。当天他抱病校对完《海上述林》的书稿后,又写信、撰文,还接待了不少来客……这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虽然他已不能再饮酒,但他见到中秋一轮皎洁明月时,仍是蕴含着笑意。
丰子恺梦中的中秋
1947年9月18日,上海的《自由谈》杂志第10卷第4、第5期合刊刊出了“关于上海特辑”。黎烈文、赵景深、许钦文、魏金枝、丰子恺、施蛰存、徐仲年、胡山源、戴望舒、鲁莽、陆丹林、孔另境、钱君匋等十多位知名作家为之撰文。与其他作者大都具体描绘过去和当时上海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不同,现代著名作家、画家丰子恺专为“特辑”写了一篇《上海中秋之夜》,只有三百余字,写的是他“有一年”在上海过中秋时所做的一个奇特的“梦”。“梦”中的丰子恺戴着“一副眼镜”,见到上海“各种各样的人各自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此文短小别致,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意味深长,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