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忆抗战中在防空洞偶遇蒋介石:坐藤椅上镇定如恒
父亲回忆说:“我仔细地观察领袖,发现他镇定如恒。忽然,我突发奇想,如果这次把他炸死,历史上不知怎么描述这一幕? 又怎么描述我们这些陪死的无名小卒?”
柏杨于书房前挂“297”狱囚的编号以志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郭本城,原题为:《柏杨曾在防空洞中巧遇蒋介石发现其镇定如恒》
2008年,作家柏杨去世。五年之后,其长子郭本城开始写作《背影———我的父亲柏杨》。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重温了父亲的苦难、斗志和皇皇两千万字的创作历程。郭本城,1954年生于台北市,从事文艺创作与实业贸易活动。因为父母离异,曾经对柏杨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本书也是作者走进父亲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旅程。
防空洞中巧遇蒋介石
就在父亲到重庆的那年6月,恰巧碰上了大隧道惨案。这大隧道是指重庆山脊唯一的一条防空壕洞,几乎是把山掏空,从西方的入口到东方的出口有好几公里,每隔一段距离开一个洞口,供民众进出。惨案发生的那天,日本飞机一早就来轰炸,全城都在震动。当时的中国,面对日本人野蛮的屠杀和疯狂的轰炸,根本没有防御的能力,日机只须保持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就足以让山城变成死城。
这是1941年的6月5日,日机突然又夜袭重庆,缺少准备的市民闻警后仓皇涌向就近的防空壕洞。父亲回忆说:“当晚,较场口这段仅可容纳五千人的隧道,顿时蜂拥挤入上万人。”
这次空袭,日军出动二十四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在这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疲劳空袭”下,由于隧道内避难人数超过容量,里面又潮又湿,空气难以流通,避难的人拥挤不堪,干渴饥饿加上氧气不足,到了午夜时分民众开始发出呼号,可是把守洞口的士兵却都不予理会。每一个洞口又都放下栅栏,防止民众闯出乱跑而引起日机攻击。
就这样煎熬到解除警报之后,人们劈开栅栏,看到里面的尸体重重叠叠地已经堆到了洞顶,而隧道深处的人大都窒息而亡,其状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