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双目失明的陈寅恪49年后如何坚持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

2017-11-21  点击:次  故事屋

对晚年陈寅恪来说,著书立说最大的障碍也许来自他的身体。陈寅恪自言从少年起即“体孱多病”,成年之后依旧如故。最致命的是,双眼先后过早失明,给他的学术生涯造成极大创伤。数年间,乱世奔波,他无暇根治眼疾,一度贻误时机。1937年,右眼视网膜脱落,因北平沦陷,急于离京,免遭日军逼迫,遂放弃手术治疗,致右眼失明。1944年,左眼视网膜严重剥离,手术未获成功;第二年,不幸失明。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其低落。是年作诗云:“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眼疾叹》)双眼失明,著书立说的艰难可想而知。后经夫人唐筼和亲友的多方劝导,始重新振作,尝试用耳代目、以口代手的方式备课、写作,艰难地继续工作。

1949年初,陈寅恪到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中山大学)时,经检查,他血压偏高,双目只能在明亮处隐约分辨影像的轮廓,其他尚属健康。50年代中期前,在助手的协助下,他的写作、授课如常,并无大的问题。经历1957年后,著述停滞,身体渐差,患有神经衰弱、肠胃、心脏等病,消化功能也不好,偏食,每餐吃得少,靠散步帮助消化,写作“进入了艰苦的跋涉阶段。著述已开始失去了快乐,而成为毅力与意志的考验”。“1957年后的陈寅恪,其著述坚忍矣、凄苦矣、无尽矣。”(《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即使如此,直到1958年7月,他才上书中山大学校长,表示坚决不再上课,原因是实在愤怒于大字报的谩骂与攻击。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