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下乡生活:如厕时可露出头与喂猪的村民聊天
离我们房间不到3米处,是各家猪栏和茅厕,我们见识了何为“茅厕”,即一大木桶上搁两厚板条用以踏脚,四周用茅草片围住,一面可开闭。如厕时,露出头部,可与喂猪的大叔大妈聊天,很有意思。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李章林,原题为:《知青木屋》
阔别45年,退休后,我重返当年的插队地——闽江源头:建宁县均口镇均口村。令我惊喜的是,我当知青时居住的木房还在,但已被四周的高楼包围。
走进木房的厅堂,正中还是那张厚重的木方桌,当年我们在这张桌子上吃饭、学习,晚上点燃竹篾照明,教农民子女读书识字,学习“老三篇”。两条又厚又宽的大长凳还是摆放在两侧厢房墙边,屋顶大梁上,我们钉的四根铆钉以固定爬杆用的毛竹也在,而我当年与同伴小叶居住的房间坍塌了……物是人非,如今,这木屋已不住人,厅堂也成了房东祖辈逝者的灵堂。
时光倒回到1969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不顾父母的阻挡,偷出户口本,办理了下乡手续。3月31日,同本校(福州三中)51名同学披戴大红花,与福州第三批上山下乡知青一起,乘坐火车再转乘汽车,翻山越岭,经一天一夜的颠簸,抵达建宁县均口公社均口大队。
抵达时,各生产队已派出农民等候我们。我们班5位同学分派到四队,农民帮我们把行李抬到一栋木房前。这是一栋一厅两排厢房的木质平房,背靠山梁,房前有口水塘,周边都是水田。从大门进去有个天井,然后是厅,厅中摆放一张木方桌,两旁厢房边各摆一条厚实的原木大长凳,两排厢房住有5户人家。分派给我们5人住的是一间长3.5米、宽1.6米,约6平方米的侧房,顶有隔层,地板已经腐烂坍塌,已整理好一床“统铺”。
天色已黑,长途的颠簸让大家都很疲倦,房间里的灯泡只是灯丝发红而没有亮光,我们在房东家吃了派饭,早早爬上统铺,挤成一团睡下。
第二天早起,首要事是如厕。离我们房间不到3米处,是各家猪栏和茅厕,我们见识了何为“茅厕”,即一大木桶上搁两厚板条用以踏脚,四周用茅草片围住,一面可开闭。如厕时,露出头部,可与喂猪的大叔大妈聊天,很有意思。只是村民如厕不用草纸,更不能用有字的纸,说那是对师祖不尊,用了人会变傻。大家都用竹篾刮——草片上插上竹篾,就是现在公厕里的“卫生纸”了。乡间草片、竹篾多。入乡随俗,从此我们就“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