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曾用“支那”指中国 源自佛经中“秦”音译
2017-11-09
点击:次
故事屋
大正时代的文艺精英,大多生于明治维新以后。虽然彼时日本已经不再把中国视为学习的对象,转向以西洋为师。但儒家经典乃至汉诗汉文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养”仍被社会所重,也是知识阶层自幼必须学习的一项功课。如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中岛敦等大正文人,他们从小就接受汉诗文的熏陶。古典汉籍中深奥精微的文辞,宏大壮美的意象和浪漫高蹈的表达,在他们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对日本人而言,中国印象不过是他们在诵读那些似懂非懂的诗文篇章时,一边在内心构筑起来的意象。然而正是这种“幻觉”强烈吸引着诸多文艺青年把寻觅精神故乡的眼光投向了中国,他们要到中国这苍茫广袤的大地上来寻找他们心中充满牧歌风情的浪漫与传奇。
大正日本人旅行到中国,一个基本条件得益于日益发达的海内外交通。
海陆交通的发达,使中国之旅成为可能
隋唐以来,中国是日本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日本人心存敬仰和憧憬。江户时代中期的学者荻生徂徕把中国视为“圣人之国”,他从江户城日本桥迁居到品川,高兴地手舞足蹈,因为这样一来距离心目中的圣人国度又近了四十公里。
在近代以前,受交通所限,对多数日本人来说,中国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所在。到了大正时代,日本人对到中国旅行表现出空前的兴趣,比任何时期都更有热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陆交通日益发达,前往中国不再是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