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生活故事

从小混混到半吊子读书人

2017-10-11  点击:次  故事屋

我20岁时,知道了自己的浅薄无知,知道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知道了只学皮毛不行。遂发愤读书,天天晚饭后到办公室,读书至深夜。饿了啃个凉馒头,困了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偌大个办公楼,只有我一个人。经常学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宿舍睡一会儿。这样的日子大概有六七年。读鲁迅读范文澜读马恩列毛,读被列为内部读物的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落角》等,读能搜罗到的一切文艺书和哲学书,并特别醉心名人传记。

我30岁时,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印了几个铅字,就狂妄地在日记中写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觉得治国平天下并非难事,觉得《女神》不过大白话一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听到一点批评就暴跳如雷,觉得老子天下第九。平时好出惊人语,好作哲人状。被长者智者笑,不以为羞,反以为牛。我行我素,傲气十足。

我35岁时,随着涉世的加深,读书的增多,傲气逐渐消失,不着边际的幻想也没有了,躁动不安的热情也减少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生活的强大、学海的无边、文道的艰难和自己力量的有限。社会在我眼里,再也不是“天高任我飞,海阔凭我跃”的自由天地。只好娶妻生子,为稻粱谋。

我40岁时,知道了我很渺小很平凡一点不牛气,我是亿万黔首中的一员,如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浩瀚大海里的一滴水珠,茫茫草原上的一棵小草。知道了治国平天下者必是天降大任的旷世之才。知道了对郭沫若先生,我永远只有仰视的份!《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甲申三百年祭》那样大气磅礴的战斗檄文,当代中国恐怕很少有人能写出来!那是天赋学养胆识三者综合的结晶,缺一不可!更不用说我这半吊子书虫了!

今年我已50出头,知道讽刺大家的事,谁都会干,但做个被人讽刺的大家却不容易。这就好比今天很多人骂余秋雨一样:你有本事,也在全国飘几年“赵秋雨”“钱秋雨”“孙秋雨”,让大伙儿瞧瞧!说句心里话,我对老余也有看法:他的作派尤其是他的“含泪”。但你不得不承认“含泪”的文化散文确实好看,数量也多。咱有时也生气:他娘的,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化散文,不让咱写出来、不让那些咱喜欢的作家写出来,偏偏从“含泪”笔下冒出一篇又一篇,生气呀,真生气!你看,去年,“含泪”又鼓捣了两篇:《丛林边的那一家》写曹操父子的,《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写渊明的。其实,那点故事,熟读中国文学史的人都晓得,但“含泪”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七切八剁,就把几捆大众菜,硬是烧成了佳肴。不由你不“含恨”阅读!他家祖坟的风水,怎么就那么好?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