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谣传皇帝要选秀女民间疯狂“拉郎配”
董含在《三冈识略》中记载了一则孪生女的悲凄故事:
广陵有老儒,孪生二女,有姿色,俱好文墨,并处不能辨,幼时以香炙面为识。是秋,讹传有掖廷之选,仓卒归二少年。嫁同日,娠同时,死同病,亦一异也。有赋《渔家傲》吊之者曰:“昼锁纱窗萦碧雾,琼花自是双无树。并蒂娇姿怜解语,经行处,花钿暗识修眉妩。画阁肩随朝复暮,闲情时咏游仙句。奔月化烟留不住,天风度,飞琼自挽双成去。”
按,“是秋”这里未明言何年,依上下文应指顺治十五年。
这些“拉郎配”不可能产生喜剧故事,顶多也就是闹剧而已。不过,依据叶梦珠的说法,这种拉郎配对于人们传统的“礼乐”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婚姻六礼,贫家久不能备矣。至于纳采、问名,庶民寒陋者,亦所不免。以余所见,顺治戊子年(五年),民间讹传朝廷将采女童入宫,城乡有女之家,婚配者纷纷,无论年齿,不择门第,朝传庚帖,晚即成婚。傧相乐工,奔走不暇,自早至暮,数日之内,无非吉日良时,阴阳忌讳,略不讲择,然而是时婚家亦不见干犯不祥,始知选日合婚,徒多炫惑。至康熙壬申(三十一年)十一月,复然……然而,婚嫁者因此尽削繁文。
这种非常的速配婚姻,去掉了一切繁文缛节,对于穷人无疑提供了方便之门,叶梦珠认为,这是“便民之事,故当事者不禁,亦圣人从俭之意也”。同时也破除了吉日择亲的迷信,甚至寡妇们也借此再嫁,此时,他们受道德的谴责或许降到了最低。前引《诗词趣话》中引有诗作讽咏明朝隆庆时拉郎配者:“大男小女不须愁,富贵贫穷错到头。堪笑一班贞节妇,也随飞诏去风流。”
那么,清初到底发生过多少这类事情?康熙三十一年的“拉郎配”是否是绝响呢?笔者还给不出答案,各方面记载特别是官方的记载极少,因为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上引《紫堤村志》,就将这事放在了“灾异”卷中。但这毕竟关乎个人的终身大事,因此偶尔也会见到这方面的记载。笔者就发现,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婚姻也和此有些关系,据蒲松龄自撰《述刘氏行实》记载:其与妻子刘氏是在顺治十年时定的亲,到了顺治十二年,“讹传朝廷将选良家子充掖庭,人情汹动,刘公初不信,而竟不敢归,亦从众送女诣婿家”。待讹言平息后,刘氏回到自己家,又过了两年,蒲松龄才正式迎娶刘氏。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这是前文所没有提到的一个年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所引材料的作者都是江南地区的人,而蒲松龄则是山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