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腾冲的抗战往事
腾冲人在境外的风光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大抵都有“富贵不归故乡,如同锦衣夜行”的观念,在外发达之后,首先要干的事就是衣锦还乡。因此,这些腾冲富翁在将大把大把的银子带回腾冲时,还带回了各种各样的洋货:从压面机到牛皮箱,从照相机到缝纫机,从文明棍到博士帽,从留声机到电影放映机,从手摇发电机到婴儿车……
日本人的军刀叩开腾冲城门之前十来年,腾冲进入了它最为繁盛的花样年华。几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留下了腾冲毁于兵火之前的最后时光:一张是腾冲全景图,远处高山横亘绵延,山上白云飘荡,山下是平旷的原野,原野正中,拥起一座四四方方的由高大城墙围起来的古城;城外,阡陌纵横,绿树成荫,大大小小的道路翻山越岭,通向未知的远方。另一张是腾冲闹市区图。高大的城楼之下是鳞次栉比的房舍,房舍与房舍之间是高低错落的树木,虽然看不清人影,但古城建筑的精美与宏阔,却一见自明。
日军入侵之前腾冲的繁荣与富庶,不仅有大量照片为证,还有一个著名的外国人曾在游历之后,写下了对这座极边古城的印象记,这个人就是埃德加·斯诺。
1930年年底,斯诺经滇越铁路来到昆明,于次年3月2日随马帮到达腾冲。他在发表于1939年9月15日的纽约《太阳报》的文章中写道:
“路上从腾越过来好多马帮,驮着棉花、罐装奶、鸦片,偶尔也有加强警卫的骡子,驮的是玉石和银子。
“来到城郊,看到有那么多店铺和摊贩,甚至在高大古老的城墙外面,还有一条相当热闹的大街,真让我惊讶不已。”
总之,1940年代以前的腾冲虽然地处极边,远离中原,但它通过热带丛林里那些依靠人力畜力踩出来的崎岖之路与外界紧密相联,代代腾冲人以他们的吃苦耐劳和聪明能干,营造了一座精致的边城,一个小型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民安居乐业,草木沐风浴雨,温暖的太阳准时催开每一朵最微不足道的花儿。
但是,日本人来了,扛着太阳旗的日本武士的皮靴踏进了这方中国人的乐土。
刺刀下的高黎贡
进入腾冲的是日军第56师团。日军入侵中国之时,曾有过3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但是,即便随着武汉、广州的陷落,日军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切断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线,也并未使国民政府投降。当时,中国与国际沟通的路线有三条,一是滇越铁路,一是滇缅公路,一是西北的新疆路。随着战局的发展,尤其是1940年9月日军占领印支那和1941年苏德战争的爆发以及日本和苏联签订密约,中国只余下了唯一一条国际交通线,那就是滇缅公路。依靠滇缅公路,大量美援输血般地进入中国,支撑起抗日局面。为了彻底击败中国,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得手后,开始布局入侵滇西,以便切断中国最后的国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