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秘: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
安史之乱以后,为镇压叛乱而形成的藩镇,实际上是合军区政区与监察区为一体的特殊地方机构,其与中央争权乃是自然正常的行为。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中央、藩镇与州是三层直线关系,实际上是三角关系,三者各为一角,互相“绷着”。正因为就全唐范围而言,各藩镇之间也是互相绷着,唐后期就这样绷了一个半世纪才寿终正寝。这种情况宋代统治者十分清楚,深知地方政区的两级制绝不可行,而三级制又行不得,索性就设计了一个调和的全新制度,虽设高层政区,而分其职司为三、四个部门,而且州一级政府还可直达中央,不为路一级长官所阻隔。这样的制度使北宋相对正常地运转了一百来年,又继续在南宋再运转了差不多同样的时间,更在百年之后又为明代所改进效仿。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所热议的唐宋变革的一个侧面样态。
虽说唐宋之际的政治变革的基本理路已为大家所知悉,但其间的细节部分并未见得为人所熟知,而且还常常对同一史实有见仁见智的分歧。李碧妍这本《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是作者多年来独立思考唐代藩镇问题的心得总结。虽说李碧妍从我读博士研究生,但一直习惯于独立思维,这本书即是她独立思考精心构思的结晶。此书集中讨论了8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唐代的地方政治问题,构成全书的四个章节,分别论述了政治焦点各不相同的四个区域——河南、关中、河北及江淮——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政治发展情形,这些论述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即唐后期中央政府是如何处理安史之乱及由此所开创的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危机,重新树立起朝廷的政治权力的。虽然上面我说到唐代中央与藩镇关系的粗线条是明确的,但细节却有待于深入的揭示。有别于以往的一些藩镇研究,本书作者的着力点在于将一系列被以往研究所忽略的藩镇事件,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政治社会场景之中,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界限内,去对与藩镇有关的各种地方政治事件进行阐释,以此来为读者展现一个富有生机,且呈现出多棱面的藩镇群体,并提供一个远比一般认识更为复杂的中晚唐地方政治面相,并在此基础上,对藩镇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重新给予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