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纸道进清华:探索手工纸进入当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2017-11-27
点击:次
故事屋
“丝路纸道”考察团领队邓佳雯,通过一组视频带大家回顾了全程,分享了沿途古法造纸工艺、造纸人的生存状态、村庄的自然人文环境、考察团与当地的互动、艺术家的现场创作。她谈起发起此次“丝路纸道”考察之旅的初衷:“古法造纸承载着千年智慧与文明,手工纸的温度、质感及岁月痕迹,隐含着人们最初的情感,而如今这些却逐渐淡出生活。作为一个当代人,我觉得太可惜,开始反思自己能做点什么。”
汤书昆跟随“丝路纸道”考察了湖南滩头和耒阳两站。他从2007年开始主编《中国手工纸文库》,在八年的田野调查中,与其团队深入考察了近200个造纸村庄。他发现,虽然有一批手工纸正在消失,但散落在民间,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手工纸,其丰富程度仍超乎想象。
关于手工纸,他提出了一个以往常被忽略的问题:“我们都在谈手工纸,但如何区分手工纸与机制纸呢?”在手工纸向机制纸转型的过程中,机制纸既包括完全大工业化的机制纸,也包括从手工纸走向部分利用机械的造纸形态。定义手工纸,汤书昆认为主要看两点:一是原料化学加工的强度,二是核心成纸方式。落实到具体的界定,他说:“还是很微妙”。
冯彤从2006年开始田野调查了不少日本造纸作坊,跟随“丝路纸道”考察后,她从中日比较的角度提出了一点看法。造纸是脏活、累活,日本的造纸作坊都非常干净,用水也很讲究,一般引用溪流等自然活水。说起日本人对造纸的态度,冯彤满口赞叹:“日本的国民性就是追求极致,造出来的纸非常精致,纸品丰富程度蔚为壮观。”在日本,一个地区会有一个手工纸联盟或技术团体,横向的联系非常紧密。与日本注重地域发展相反,中国的造纸人还抱守着不外传观念,“从传承体系到产业发展,中国要走的路还长”,冯彤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