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当事人:粮票是种低水平公平 保证了所有人都有饭吃

2017-11-13  点击:次  故事屋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才能明白粮票的重要作用,一种低水平的公平,至少保证了所有人都有饭吃,在这一点上,粮票的功劳是巨大的,否则不知要死多少人。”白少川说。

粮票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10月30日8版,作者:刘薇,原题为:《粮票40年定量供应始末》

白少川:1941年生人。自1962年工作到退休,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粮店8年,密云县粮食局6年,北京市粮食公司22年。成立于1978年的北京市粮食公司,由原粮食局的市镇管理处、储运处和供应处合并而来,专门负责粮票的印刷、发行、收缴、销毁和管理,以及粮食关系的转移。2001年,白少川在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

几乎没有人质疑粮票在1953年至1993年,对中国人生活的关键性影响。

就像没有人会说他可以不吃饭但依旧活着。

整整40年,粮票浸润在北京人日常化的生活和精神里。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却代表着关系生死的吃饭权利。

深刻体会过饥饿感的白少川,对已经转身走入历史的粮票,充满感情。

统购统销

三枚一套的“面粉购买证”,就挂在弥漫着粮食味儿的“大和恒”粮行的一楼墙面上。

不过是复制品。“这是咱北京最早的粮票,收藏界俗称‘开门票’,一套现在得卖1万块钱。 ”68岁的白少川说,我哪能把真的挂这儿?他指着这套长10.1厘米,宽5.3厘米,分为1市斤、4市斤、8市斤、10市斤4种面额的“面粉购买证”,小有得意:“北京能收集全的,超不过3个人! ”

他哈哈一笑,刚刚染过的头发乌黑发亮,就像他正在操持的这家粮店,1919年的老字号,公私合营时被取缔,去年刚刚重新恢复。

北京粮店的公私合营,1953年开始,也就是刚开始使用粮票的时候。

这勾起了白少川并不遥远的记忆。

1953年11月1日,北京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定量分配,“面粉购买证”正式与北京人见面。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制度,是为了配合政务院半个月前刚刚通过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种由国家垄断粮食收购和销售的粮食政策,在1953年出台,有着复杂的背景。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