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为何含《左传》《三国演义》
第二,毛泽东提出“战争指导规律”的概念,明确了人与战争的主客体关系。所谓“战争指导规律”指的是客观的战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以及人们运用战争规律去指导战争这样一个过程。如毛泽东所说:“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毛泽东又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战争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不依赖于人们头脑的客观实在。毛泽东认为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争略战术指导战争。这是指导战争的惟一正确途径(即战争指导规律),若不这样,就会变成瞎碰乱撞的鲁莽家,非吃败仗不可。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中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大海中的游泳术。”
第三,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战争规律、敌我态势等军事问题。首先,毛泽东从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战争与战争规律是随着地点、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固定的东西,只有相对固定的东西。毛泽东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毛泽东又说:“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其次,毛泽东从对立统一法则中引出战争双方态势相互转化的原理。毛泽东指出,在战争中,优势与劣热,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胜败、多寡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毛泽东还指出这种转化既决定于双方的客观条件,又决定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毛泽东说:“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仅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须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主观指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另外,毛泽东创造性地划分了战争研究、战争指导的范畴,即全局与局部、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灵活性与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