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朝战美军心理战广播员:化名兰莎 原为中国艺人
据美方资料记载,美军一名参与对志愿军进行广播的中国女性叫“兰莎”(化名),原是中国的一名艺人,因家人住在北京,未使用真实姓名。
本文摘自:《军事历史研究》2014年第一期,作者:王建丰,原题为:《朝鲜战争美军心理战初探》,本文为节选,完整版请参阅《军事历史研究》纸刊。
三、心理战技巧
在朝鲜战争的心理战场上,美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都注重分化瓦解对方阵营,具体实施中都采取了“节日攻势”等形式。由于美军在心理战的技术装备、作战经验等方面更具优势,其战术也呈现出相应特点。
(一)与武力战密切配合
心理战与军事打击配合得好,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美军喊话为例,据中方史料记载,它往往“夹杂着猛烈的炮火,喊喊打打,反复进行”。美军喊话飞机与地面部队配合比较密切,当地面部队实施猛烈攻击的同时,并告知喊话飞机上心理战人员志愿军没饭菜吃的信息,喊话飞机上心理战人员立即高喊:“中共官兵们注意,不要白白饿死,赶快到联军这边来,热腾腾的饭已煮好,正等着你们呢。”约2恩0分钟后,地面部队通报:效果很好,投入的人数已经有1,542名了。继续广播。”不大会儿,地面部队又通报说:“现在已有1,551名了……”美军用当时人们不可能去合适的投降人数来蛊惑对方的军心。为了收到心理战的最佳效果,美军喊话飞机一般在一个目标上盘旋1小时左右。
(二)形成“试验—改进—推广”模式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国陆军进行了总结。其中,心理战总结的成果之一是《战时传单入门》。其特别强调一点:信息的内容要“以来自统一文化群体的一组俘虏作为目标进行预先实验”,“针对目标受众进行抽样测试”。这样“可以在应用前使计划得到改进”。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即美军广播节目的改进。美军广播节目正式向志愿军播出前,一般先找“语言小组”进行效果评估。语言小组由近20名以汉语为沐浴的人组成,都受过良好教育,大都在美国生活过,年龄20-60岁。包括学生,老师,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新近从中国来,熟悉中国广播的类型与风格。语言小组曾对美军广播的书面化语言和念稿的缺陷提出了意见,促进了美军广播节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