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孙中山起义耗62万 富商为其筹款致倾家荡产毫无怨言

2017-11-27  点击:次  故事屋

在孙中山组织的多次起义中,邓阴南曾数度变卖家产,充作起义的经费,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设费尽了心力,并直接参与了两次广州起义,据统计在孙中山直接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中,耗资共约62万元,其中八成来自海外华侨的捐款。

资料图

凤凰卫视3月7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从腐朽没落的清朝末年,到时局动荡的民国时期,从炮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到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从来不缺少海外华人华侨的巨大支持,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向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富商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到中国投资,但是由于当时好的投资机会很有限,大多数华侨选择向家乡汇款,以寻找妥善的投资机会。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加深,实业救国的思潮也随之萌芽,在这一时期,首屈一指的企业投资先驱当属张弼士,张弼士是广东潮州大埔县人,十八岁便独自下南洋谋生,从雅加达米店的勤杂工做起,经过辛苦打拼,先后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创办垦殖公司,之后在南洋多国涉及航运业,药业,采锡业等等,1892年张弼士应邀回国,商议实业兴邦大计,在亲赴烟台考察后,他决定投资三百万两白银,开垦三千亩葡萄园,建造了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工业园基地,并加一“裕”字命名,取意裕民足国,对于这一时期投资国内的华侨而言,乡情是他们最淳朴也是最有力的动机。

1904年,已是清政府督办,和商部要员的张弼士在一份写给商部的奏折中就提到,商部要员在周历各埠,开导,游说华侨投资时,务必要“动之以祖宗庐墓之思,韵之以衣锦还乡之乐”,强调拨动乡情那根敏感神经的重要性,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国向近代化又迈近了一步,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粤籍华侨的身影是随处可见,他们积极加入各地的同盟会,并创办了如《中国日报》,《檀香新报》等报刊宣扬民主革命,更重要的是,许多粤籍华侨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款助饷,有些富商甚至倾家荡产也终无怨言,邓阴南便是其中之一,邓阴南生于广东开平县农村,1871年随亲人赴檀香山谋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檀香山先后兴办农场、蔗园和糖厂,成为当地的富商,后经好友孙眉介绍,与孙中山相识,并折服于他的革命主张和胆识,从此紧密相随,在孙中山组织的多次起义中,邓阴南曾数度变卖家产,充作起义的经费,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设费尽了心力,并直接参与了两次广州起义,据统计在孙中山直接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中,耗资共约62万元,其中八成来自海外华侨的捐款。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