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剪刀差最严重期:农民每创造100元无偿流失25.5元

2017-08-26  点击:次  故事屋

“剪刀差”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苏联,当时苏联为了加快积累工业化的资金,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得部分农民的收入在工农产品交换的过程中,转入了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中。

上世纪农村 资料图

凤凰卫视4月15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剪刀差”指的是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时所出现的差额,它显示了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量交换,实际上“剪刀差”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苏联,当时苏联为了加快积累工业化的资金,人为地压低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得部分农民的收入在工农产品交换的过程中,转入了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中,而在中国“剪刀差”最初的形成则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对于中国的经济掠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大国倾销工业消费品的市场,和掠夺农产品原料的基地,从1936年到1948年的十多年间,根据安徽六安、陕西安康、广西百色和四川大竹四个农村初级市场的价格指数,工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之比,扩大了65%,使相应的“剪刀差”现象达到了最高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农业生产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不一样,恢复速度也不一样,由于缺乏恢复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工农业产品比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十多年中大幅度地扩大,为了调整这个因为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不合理的价格比例,当时政府提高了对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稳定了农村工业品的零售价格。到1958年,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已经缩小到了1930到1936年时的水平。

有学者认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1953到1986年间,国家对于农产品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书的作者农业经济学家严瑞珍认为,在那三十多年间,中国工业化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剪刀差”而取得的,可以说是“剪刀差”奠定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初步的基础。根据严瑞珍的计算结果,从1952年以来中国“剪刀差”的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逐步扩大,最严重的是到了1978年,“剪刀差”比1955年时扩大了44.65%,达到了364亿元,也就是说,农民每创造100元的产值就会因为“剪刀差”而无偿地流失25.5元,1978年以后“剪刀差”大幅度缩小了,学界普遍认同要缩小“剪刀差”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不断下降,以缩小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价值,同时也需要放开农产品价格,通过开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和将农产品加工利润部分返还农业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