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1823年哪位清国商人跑去美国白宫“洋上访”未果?

2017-10-26  点击:次  故事屋

当然,这绝非真正有实力华商的做派。StephenGirard也指出:“我不相信讲信誉的中国商人,特别是那些经营优质茶叶的商人,会像那些为了获得长期赊账的商人那样手段低劣地购入茶叶。”

十三行“总商”、当年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其产品质量就十分过硬。美国现代学者FosterRheaDalles在《旧中国贸易》(TheOldChinaTrade)一书中说:“无论是保证书还是茶柜上的商标,他都言行一致,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或费城,他的茶叶质量绝对保证”。同样,在伍秉鉴之前担任“总商”的潘振承,也十分关注质量。178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退回1402箱质量有问题的武夷茶,潘振承没有二话,立即赔偿,开创了先例,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商业声誉。

问题在于,尽管喜爱向老外们炫耀财富,大多数的中国商人却既无资金实力、又无管理能力,经商如同摸着石头过河,混一天是一天,不断透支信用与信誉的“亏本买卖”,也就成了苟延残喘的强心针。

而正因如此,无论政府还是外商,都从心里看不起中国的商人。政府对商人们退出生意都予以严格限制,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就在于“蔑视”。

无宁日

1826年,伍秉鉴终于盼到了花费巨资、苦候17年的退休证。

东印度公司的文件对此评价说:“他拥有大量资本和高度的才智,因而在全体行商中,居于卓越的地位,他的财富与地位的影响,反而使他由于天性懦怯,致有某种程度上的抵消,以致不适宜于与一个专制和腐败的政府的官吏抗争,所以在很多事例中,他就成为他们巨额勒索的牺牲者。我们相信,他急于现在退休主要是希望保护他的财产。”(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但是,他个人虽然退了,家族却无法退出,公司管理的担子交给了四子伍受昌,开启了这个家族的第三代,而伍秉鉴本人则在幕后垂帘听政。谁都确信他依然是幕后的掌舵者,有了麻烦还是要找他。

1831年,年轻的第三代“浩官”伍受昌差点送命——他在两广总督及粤海关监督面前,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疏通关系,请求准许其在商馆前建筑码头。结果,这大大刺激了广东巡抚朱桂祯,下令将他下狱处斩。吓坏了的伍受昌长跪1小时,再加上粤海关监督的说情,才得以逃脱。两年后(1833年),伍受昌因病去世,年仅33岁,很难说,他的早亡与巨大的压力没有关系。

上一页2345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