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外国传教士开发中国最早廉租房 盖得太漂亮无人敢租

2017-05-12  点击:次  故事屋

以前我写过一篇介绍基督教青年会的文章,说来华传教士和一些富裕教徒在中国成立了许多青年会分部,这些分部不以营利为目的,只以助人为己任,无论是不是基督徒,只要有困难,都可以向青年会申请帮助。1927年鲁迅去香港讲学,没地方住,就是让青年会为他找的房子;1938年老舍去重庆逃难,租不起房子,也是由青年会帮忙找到了一间免费的库房。

事实上,连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廉租房,都是在基督教青年会努力下开发完成的。

1922年,基督教中华全国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提出了中国劳工改善居住生活的计划。1923年,美国传教士克拉克和奥兹德耗费一年时间调查了上海闸北、虹口、浦东等地的贫民窟,建议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贫苦劳工建造卫生良好、租金低廉的劳工新村。1924年,上海青年会筹集资金,游说政府,在浦东拿到地皮,开始兴建劳工新村。1926年,“上海青年会浦东劳工新村”建成,公开招募低收入劳工入住。

该新村占地六亩,内有礼堂、小学、运动场、诊所、游艺室、图书室各一,公共厕所两个,其余全是供劳工居住的砖瓦房,共三十二套。每套房都是两间,一间为卧室,另外一间前后隔开,前面做客厅,后面做厨房。每套房子的前面各有一小块空地,让住户种花种草。

新村建成后,上海青年会登出公告,满以为申请入住的劳工会挤破头,哪知道头一个月几乎无人问津。为啥?三条原因:

第一,房子盖得太漂亮了,旁边贫民窟里的工人以为是给阔人盖的。

第二,青年会规定的房租标准是每套每月三块大洋——这个租金标准绝不算高,同样的房子放到上海市区,每月租金至少三十块大洋,即使在浦东也不可能少于六块大洋。问题是普通劳工的收入太低了,当时在浦东打工的都是来自安徽和苏北的农民,男的去码头干苦力,女的进厂,老人捡破烂,小孩当童工,全家老小忙活一年,除了吃饭顶多只能攒下几十块大洋,你让他们出三块大洋一个月租房,他们宁可住自己搭建的窝棚。

第三,传教士急于改善中国劳工的健康和教育程度,对入住新村的居民作出了周日休息和小孩入学的强制性规定,这对连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底层百姓来说,其实是不现实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