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知青忆参加长江抗洪:不会游泳的女知青也在水中干活

2017-07-17  点击:次  故事屋

白天我们泡进水里,包扎草龙,保护江堤;夜里我们打着手电,检查江埂,防止渗漏。有的女知青不会游泳,竟然跟着男知青一起,在水中干活。手伤了不言语,感冒了不声张,直到江水退却,汛期远去……

知青抗洪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盛书刚,原题为:知青岁月如火青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对于“70后”以及“n后”人群,是没有印象的。它于我们,却是用鼓风机也吹不去的记忆。

1968年11月3日上午,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市体育场(现为市体校训练场)内锣鼓喧天,旗帜招展。芜湖市各中学首批1361名下放学生在此隆重集合,准备出发。我们依依不舍地向送行的父母、师友告别。然后登上军用卡车,意气风发地开赴芜湖地区8县(泾县、南陵县、繁昌县、芜湖县、宣城县、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

1968年11月30日,芜湖市第二批5549名毕业生上山下乡。1969年1月,第三批4978名毕业生奔赴农村。从1968年到1977年,芜湖市共有45678名学生下放到芜湖地区8县、巢湖地区3县、宿松县利辛农场以及郊区农村。

那是1968年10月下旬,芜湖一中“革委会”要求学生上山下乡。我在班上(中一3班)第一个报名。为了避免孤单失群,我与小学同学曹建新(中一5班)、陶才生(中一4班)协商一致,在教室黑板上列出的几百个生产队名单中,精心挑选了繁昌县高安公社泥埠大队一个叫“天县”的村子。它分成3个生产队,我们仨各选其一,分而不远。曹选1队,我选2队,陶选3队。

自从出发前在黑板指认“天县1、2、3”,我们一直把这个村子写成“天县”。以后几十年间,心里久久纳闷,泥埠大队的自然村,处于长江边的高安圩区,坐落在比岗丘稍矮的土坡上,当地人往往以“x墩”名之,如“吴墩”“甘墩”“磨墩”云云。抑或叫“x埂”,如“垄埂”;抑或叫“x屋基”,如“鲍屋基”……为何单单这个村叫“天县”?

直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偶然拿智能手机查地图,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两字竟是“添垾”!这就容易理解了。“添”者,加也;“垾”者,小堤也。添加小堤,以护圩田。这个以“张”姓为主的村子,不叫“张墩”,不叫“张埂”,不叫“张屋基”等等,另辟蹊径,命名还真有点知识含量。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