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台湾的命运因何改变
五十年代初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不久,岛内物资匮乏,恶性通胀严重,经济形势危急,就在此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亚太地区的战略均势被打破,台湾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援助 资料图
凤凰卫视2月29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大陆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建设时断时续,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反观同一时期的海峡对岸,战败后被迫逃往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日据时代的经济建设基础上,利用威权政治体制适时的经济政策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等因素,把台湾经济送上了起飞的跑道,其中美国对台湾长时间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用极大,五十年代初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不久,岛内物资匮乏,恶性通胀严重,经济形势危急,就在此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亚太地区的战略均势被打破,台湾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其实就在1950年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发表了“白皮书”,承认在中国发生的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蒋介石政府并非败于军事劣势,而是被中国人民所抛弃,然而随着同年二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美国意识到其拉拢中共的构想落空了,便随即加固了冷战堡垒,台湾的战略地位也因此提升,“台湾中立化”的方针随之出炉。
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同安全法案”,决定向台湾提供大量持续的经济援助,援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赠予性的援助,以稳定经济和弥补财政赤字为目的,手段之一是向台湾出售农产品,在台采用新台币销售,之后将所得的款项赠予台湾使用,这些由美援产生的新台币收入被存入台湾“中央银行”的特别帐户,在美方的介入下,可由台湾当局支配,用于各项经济建设,台湾有学者称这类由美援衍生而成的新台币的基金为“美援的美援”,认为它扩大并增强了美援的作用,比原始价值有更大的“乘数效应”,第二阶段援助以扶持为目的,赠款与贷款援助并行,1957年,美国在“共同安全法案修正案”中设立了“开发贷款基金”,就原用于防卫资助的供应,转用于发展工业建设,并用还款期长,利率低的贷款处理,没有给台湾当局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进入六十年代后,美援政策转为以“开发援助”为主,贷款与利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条件而随行就市,从1950年初到1965年,台湾经济受惠于美援,得以稳定,持续地发展,从1953年到1960年,台湾经济的年均率为6.9%,国民生产总值从444.72亿新台币增至711.77亿。据台湾和美国的学者测算,如果没有美援的话,台湾经济的增幅最多只能达到有美援条件下的5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