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生活故事

“水下海盗”洗劫南海文物

2017-11-25  点击:次  故事屋

其中,潭门镇早已成为一个“名气远扬”的交易黑市。

一些当地渔民或主动或被雇用盗捞水下文物,成为这一非法活动“专业户”,靠盗捞水下文物“发家致富”。据海南省文物部门调查,潭门镇专门从事盗掘活动的大型渔船(60~200吨)有30至50艘之多。最严重时,有近百艘小艇同时在西沙海域盗掘盗捞水下文化遗存。有些船主因此一年的收入就可以多达300多万元。

西沙水域海水清澈,在许多岛礁周围,站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海中散落的文物,有的遗址甚至距离海面只有几十厘米。“一眼可见”的宝物吸引着原本是捕鱼采贝的渔民。十多年来,潭门边防派出所破获非法盗捞、买卖文物的刑事案件就有数十起,追回各类珍贵文物数千件。

南海周边轮船曾蓄意破坏

参与盗捞的不仅有海南当地渔民,还有来自境外的盗捞者。据海南省文物局介绍,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有周边国家存在蓄意破坏中国南海水下文化遗存的嫌疑,以销毁中国关于南海主权的历史证据。

2011年4月,位于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海底的一艘明代沉船遭到菲律宾籍轮船的破坏。据目击的海南渔民介绍,当时有两艘2000多吨的菲律宾籍轮船在明代沉船遗址处轮番作业,进行盗掘和破坏。

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说,通过历次对沉船考古发掘的船载文物看,海底沉船大多是从内陆沿海出发,驶往海外的商船。

王亦平说:“‘华光礁1号’沉船是中国第一次在远海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的中国段才算完整。”王亦平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限制,中国对水下文物考古仅限于近海,2007年以来的南海水下文物考古工作,对我们全面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充分证明唐宋时期已有中国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生活。

南海文物保护处于“真空状态”

王亦平说,南海水下文物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它不光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传播友好往来的文化之路,这条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南海局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开展南海水下文物保护和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