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简介 他为什么要复辟又为什么能成功?
张勋,字少轩,籍贯江西奉新,生于清历咸丰四年,三十岁时在长沙参军。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此后被袁世凯看重,历任管带、副将、总兵等职位。公元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辛亥革命以后,败退徐州一带,仍然宣誓效忠清朝,所在部上下禁剪辫子,时称“辫子军”,张勋也被称为“辫帅”。张旭是顽固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尽管清王朝已经覆灭,新政府上位,但是张勋一直都在图谋清室复辟。
张勋复辟指的是公元1917年,即民国六年发生的一场,完全由张勋一手策划的一场政变。因为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安排下,颁发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溥仪的退位不仅代表着大清朝的灭亡,也代表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虽然溥仪宣布退位,但并不代表着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会对新兴的资产阶级退让。许多顽固势力和守旧派,一直都在暗中图谋复辟大业。辛亥革命后,这些守旧势力隐藏在暗处,暗自聚集势力,积蓄力量。其中谋划成功,拿到明面上来的,一个是袁世凯祭祖称帝,另一个就是“张勋复辟”。
张勋在辛亥革命后,长期盘踞在徐州,将其作为复辟大业的大本营,而道台衙门就是他进行复辟活动的“总司令部”。1916年至1917年间,先后4次在道衙门大堂内召开督军会议,被推举为13省区大盟主。他甚至将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接到徐州,在徐州大搞尊孔祭孔活动,长期撰写有利于复辟帝制的文章,为复辟清王朝进行舆论造势。
北洋政府刚成立,根基不稳不说,其内部也长期存在着隐患。公元1917年五月,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争抢主导权的冲突越发激烈,史称“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个北洋政府头子争锋相对,反而便宜了当时在野的张勋。
黎元洪与段祺瑞斗争激烈,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副强牌,一时竟不能将对方给踹下去。但是一直这样僵持也不是办法,内部矛盾相持,不能迅速发生改变。在内部不能改变的时候,就需要外部力量强行侵入,打破僵持的局面。于是北洋各个拥兵自重,盘踞一方的军阀头子,就成了黎元洪和段祺瑞争先拉拢的对象。而张勋当时统领辫子兵,占据徐州,也是两人拉拢的对象。
1917年,黎元洪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张勋接到信件后,喜形于色。暗自谋划一番后,带着5000辫子兵前往京城。张勋虽然是在接到黎元洪的电报后,才率兵前往京城的,但是他此次进京,却不是为了调停,而是为了自己谋划已久的复辟大业。黎元洪与段祺瑞的长期斗争,让张勋看见了复辟的机会。公元1917年6月14日,张勋进京后,便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一切准备妥当后,于7月1日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赶出了北京,邀溥仪继位称帝,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不过可惜的是,这次复辟仅仅持续了十二天,便被段祺瑞打败。
虽然复辟运动仅仅持续了十二天,但好歹是成功了的。张勋此次运动的成功,并不是运气,而是人为的谋划。首先要说的是,张勋和守旧势力,一直都在暗中积蓄力量,才有了复辟成功的一丝希望。而他能成功带兵入京,却是段祺瑞的一场谋划。张勋进京有着自己的谋算,段祺瑞又何尝没有。他想的是,借张勋之手,将黎元洪逼走,如此才能真正掌控北洋政府,又不至于留下不好听的名声。一切都在段祺瑞的掌握之中,自然也就有了后来复辟政府的迅速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