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无法回到赵国的原因 他为什么要到魏国和楚国去呢?
赵惠文王刚刚上位,秦国便开始实行东出政策,屡次攻打赵国。赵国廉颇率兵抵抗,多次打退了秦军。后来,秦国学乖了,知道赵国厉害,便联合燕国、韩国、魏国、赵国五国合纵攻齐,齐国被狠狠的打击了一回。在这场各国联合的阻击战中,赵国廉颇以赵军一己之力,就成功攻占了齐国阳晋。公元前276年,廉颇率军攻陷齐国九座城池。第二年,廉颇又攻占了魏国的防陵、安阳城,还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使得秦军长期不敢攻打赵国。
也就是说,在赵惠文王时期,廉颇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并因为立下了颇多的战功和优秀的战绩,成为了赵国数一数二的名将。赵惠文王有了廉颇这员大将,如虎添翼,不惧怕秦昭王的杀神白起。因此,廉颇受到了赵惠文王的重用,在朝中的地位很高。加上廉颇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很多军人都以廉颇为偶像,在士兵们中的声望很高。在百姓心中,廉颇是保卫了他们家园的英雄,自然也是喜欢廉颇的。这样一来,廉颇在赵国就成为了红人,名气很大。
赵惠文王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度量很大,也看得出廉颇对赵国的忠心,所以并不计较廉颇声望高的事情。可是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君王和廉颇这种重臣之间就产生了隔膜。赵孝成王误会廉颇迟迟不战长平是因为廉颇害怕和懈怠,用没有经验的赵括替代了廉颇。对廉颇来说,这不仅是不信任廉颇的忠心,更是不相信廉颇的实力,这让他很郁闷,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化解和赵孝成王之间的误会。他是武将,战场上的战术他有自己的思考,赵孝成王是君王,他看的跟自己看重的不一样,不懂打仗,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更何况,赵孝成王替换掉廉颇以后,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虽然大臣们没有说什么,但是大家心里都认为廉颇是对的,赵孝成王是错的。赵孝成王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他是王,他有错又如何,没人敢说他不对。
廉颇在赵孝成王时期相安无事的度过了,但是在赵悼襄王时期,就被君王所不喜。这种不喜来自于廉颇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尊重廉颇而不重视自己这个君王的感觉,赵悼襄王本身也是一个心眼小的人,受到郭开的蛊惑后,将计就计以谋反罪名,剥夺了廉颇的职权。廉颇不满赵王,发兵攻打乐乘,后只身投奔魏国。
为什么他要逃到魏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为什么廉颇不敢回赵国呢?廉颇在战场上,往往能够看清敌情,分析自身的优劣形势。这种道理也可以运用到入朝为官上面来。廉颇知道,自从长平之战以后,自己就被赵国王室记恨着的,他们将所有的错推到他和赵括的身上。赵孝成王还好一点,他不敢轻易除掉廉颇,因为他懂得廉颇的价值。可是赵悼襄王就不一样了,他不及赵孝成王英明,只是一个容易被郭开这等小人操控的君王,他看不到廉颇的价值,觉得无所谓,甚至还很厌恶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之重。若是回到赵国,赵悼襄王和郭开一定会杀掉廉颇,所以廉颇不回赵国。
之所以选择魏国,是因为赵国、魏国、韩国三国被称为“三晋”,荣辱一体,在很多时候都能够形成合纵对付强秦。尽管离开了赵国,廉颇的心里也是向着赵国的。也正是因为这样,魏王虽然接受了廉颇的投奔,但却不敢重用廉颇,只以客卿之礼待之。
赵幽缪王时期,赵国被秦国攻击,不敌,人们想起了老将军廉颇。但是郭开让赵幽缪王误认为廉颇已老,不宜上战场,彻底绝了廉颇回赵的希望。廉颇很高兴的接见了赵国使者,一连吃了几碗饭,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老。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来赵幽缪王召他回国的消息,又逢楚王招揽,廉颇在魏国不得重用,回赵国没有希望,只好到楚国去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