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大圣归来银幕上,孙悟空原是“进口货”?
2017-04-12
点击:次
故事屋
提起“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里面那个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成为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大英雄。而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改编,由万籁鸣、唐澄于上世纪60年代执导的《大闹天宫》更是成为中国动画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近日,随着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上映,这只“史上最强大”的猴子再次聚焦了公众的目光。
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闹天宫》。
历史上,孙悟空的形象并非横空出世,从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经元明之际《西游记》杂剧中的通天大圣“孙行者”、明初《西游记》的平话演变而成如今通行的《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孙悟空的形象也伴随《西游记》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然而这只集合了人、神、魔性的猴子形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人见人爱的孙悟空原型到底是“国产”还是“进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
“国货说”:水怪无支祁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型问题便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最先考辨孙悟空原型形象的是鲁迅和胡适。鲁迅是本土来源说的代表,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状若猿猴”、“神变奋迅”的水怪无支祁。
鲁迅在1922年8月21日致胡适的信中说:“再《西游》(指吴昌龄撰的《西游记杂剧》)中两提‘无支祁’(一作‘巫枝祇’),盖元时盛行此故事,作西游者或亦受此事影响。”
稍后,他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详细征引了唐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的材料:“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被大禹制服后,“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以此说明“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196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闹天宫》。
历史上,孙悟空的形象并非横空出世,从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经元明之际《西游记》杂剧中的通天大圣“孙行者”、明初《西游记》的平话演变而成如今通行的《西游记》百回本小说,孙悟空的形象也伴随《西游记》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然而这只集合了人、神、魔性的猴子形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人见人爱的孙悟空原型到底是“国产”还是“进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
“国货说”:水怪无支祁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型问题便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最先考辨孙悟空原型形象的是鲁迅和胡适。鲁迅是本土来源说的代表,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状若猿猴”、“神变奋迅”的水怪无支祁。
鲁迅在1922年8月21日致胡适的信中说:“再《西游》(指吴昌龄撰的《西游记杂剧》)中两提‘无支祁’(一作‘巫枝祇’),盖元时盛行此故事,作西游者或亦受此事影响。”
稍后,他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详细征引了唐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的材料:“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被大禹制服后,“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以此说明“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