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幸有茅棚暂避雨

2017-09-01  点击:次  故事屋

这是民国政府时候,原汉阳兵工厂的车间。门是解放后装上的。(资料图片)

这是民国政府时候,原汉阳兵工厂的车间。门是解放后装上的。(资料图片)

抗战期间,湖大学生在辰溪街头教唱爱国歌曲。(资料图片)

抗战期间,湖大学生在辰溪街头教唱爱国歌曲。(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文热心

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上海沦陷、武汉沦陷……

学校内迁、机关内迁、企业内迁……更有难民涌入内地。

湖南,抗战初期的大后方,相持阶段的前线,承接着内迁的人流、物流、“单元流”。

内迁是躲避战火,更是积蓄力量,为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

中华民族的坚忍、不屈精神因此得到激发,得到展示。

一幅内迁图满是“路难行”

说起内迁,人们自然会想到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的描述:“从界化陇到邵阳(应为涟源蓝田)……一路上崎岖缭绕,走不尽的山和田……火铺里晚上不点灯……没有床铺,只是五叠干草。”人们就睡在稻草上。

1939年秋,钱钟书应聘到国立师院任教,与几个同事经过40多天的长途颠簸跋涉才到达目的地。其实,他们走的是一条“平安路”,天上没有飞机的轰炸,地上没有追赶的日兵,只是“路难行”加“生活苦”。而华北、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区内迁的机关、学校、企业可谓举步维艰。

试想那幅内迁图:粤汉线、浙赣线上喘着粗气的火车上,带来了从前线撤下的军队,从东南沿海拆下的企业设备、打包的大学图书,在长沙、株洲等车点停下;吃水到最大限度的轮船,带着内迁的教师、学生、机关人员,从长江来到洞庭湖,然后再换上小火轮、或木船从湘、资、沅、澧上溯,目标是重庆、贵阳,甚至更远的昆明;沙石铺就的湘赣、湘鄂公路上,背着“大包袱”的汽车,卷起扬尘,搭载着人员和行李,“爬”入湖南,然后再转入新修成的湘黔、湘川、湘桂公路,目标是大西南。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