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哪里被誉为“中国知青运动圣地”

2017-04-27  点击:次  故事屋

1968年7月15日,郏县大李庄乡也依据毛泽东的批示,改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特殊的名字和地位使之成为中国版图上字节最多的地名。在7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公章,仿佛是一道“御赐金关令”走到哪里都一路畅通。“广阔天地”的名气盖过河南郏县,被誉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12月08日第A08版,作者:袁起、邹国良,原题:60年语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1955年,合作化运动进入大发展时期,《人民日报》于8月11日发表了《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社论,第一次明确地向知识青年发出下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号召。

一场震撼20世纪、长达27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发动起来。

这一年9月初,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上写了一段批语:

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南的大李庄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工作的典型事迹上报后,毛泽东于9月4日亲笔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共中央马上做出反应,在《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特别写上了一条:“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此后“大跃进”运动受挫,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有2600万人被精简下放,中国形成第一次人口大流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又一次被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