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陶铸之女忆父亲:不愿当炮弹 主动站到“刘邓”这边

2017-07-21  点击:次  故事屋

当时“四野”正红,“中央文革小组”想把我父亲当成炮弹打“刘邓”,但我父亲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那种当炮弹的人。他一听“中央文革小组”要他打“刘邓”就很反感,主动站到“刘邓”那边。

本文摘自:《鲁豫有约·名门》,作者: 陈鲁豫,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78年12月,一篇长达万余字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轰动。女儿对含冤而逝的父亲的无尽思念,勾起了无数饱经乱世离合者的共鸣。陶斯亮因而闻名全国,她的父亲陶铸也在随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获得平反。

杨叔叔是童年最亲的人

在中共的革命历史上,有7对“弄假成真”的著名夫妻,陶铸和曾志就是其中一对。1933年初,根据组织的安排和工作需要,22岁的曾志与大她3岁的陶铸假扮成夫妻在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短短几个月的相处后,陶铸被调往上海,两人就此分别,几年后,重逢于延安,两人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女儿陶斯亮,意思是“这儿,最光明”。

鲁豫:您长得像谁?

陶斯亮:我很愿意像我妈,但还是像我爸了。我妈长得秀气,到老都很清秀。她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漂亮老太太。有人说,革命的美人永远不老。

鲁豫:妈妈讲过您出生时的故事吗?

陶斯亮:我生在延安,是一个苏联妇科医生给我接生的。生我时妈妈子宫大出血,差点儿死掉。生下我不久,因为整风运动,她被隔离了,整得很惨。

曾志怀孕7个月时,曾被惊马摔到地上,造成脑震荡;分娩的时候,由于护士缺乏经验,孩子直接掉在地上。生产后没多久,又因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她成了延安整风运动审查的重点对象。虽然经历了严酷的车轮战和颇有“创意”的体罚,她依然有则说有,无则说无,始终不掉一滴眼泪,只是更加想念女儿斯亮。最终,为了甩掉压在身上的“错误”包袱,证明自己政治的坚定和对党的忠诚,她打报告给毛泽东,主动要求随丈夫北上打游击。

1945年,陶铸和曾志双双被派往东北,年幼的陶斯亮被留在延安保育院,托付给一位经过长征考验的二级残疾战士杨顺卿照看。在陶斯亮的记忆中,这位曾给朱德当过马夫的杨叔叔曾是她童年最亲的人。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