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技术哪家强 唐代已有专职医生
到了唐代,中医外科已经出现专职的整形外科医生,兔唇的修补也更为普遍。唐代政府所编的《新修本草》以及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都记载有缺唇修补术。
唐代中医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裘影萍,原题:中国东晋时期已掌握兔唇修补术比欧洲早一千年
兔唇,顾名思义就是像兔子的嘴唇那样中间开了一条缝,又名兔缺,缺唇,俗称三瓣嘴。兔唇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它不但影响容貌,给日后成长带来心理障碍,而且在哺乳期时,由于婴儿兔唇会影响正常哺乳而引发营养不良及各种营养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兔唇患儿应适时进行修补手术。
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兔唇修补术是欧洲新医学派创始者法国名医安布洛兹·巴雷(1510年—1590年)所创的“8”字式缝合线修补唇裂。其实,我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就已经掌握了兔唇修补术,比欧洲的兔唇修补术至少要早一千年。
据《晋书·魏咏之传》八十五卷记载:“魏咏之,生而缺唇,年十八……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当时经吏部尚书殷仲堪门下的医生给魏咏之做了缺唇修补手术,术后卒获痊愈。这一记载是史籍中关于兔唇修补术的最早记载。
到了唐代,中医外科已经出现专职的整形外科医生,兔唇的修补也更为普遍。唐代政府所编的《新修本草》以及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都记载有缺唇修补术。
到了明代,对兔唇的修补方法及步骤有了具体论述。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其所著《疡医证治准绳》(1608年)卷之六“舌唇口喉齿伤”条下记载:“若缺唇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以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以鸡子黄油涂,次以金毛狗脊毛薄掺些於上,次以封口药涂之,次日以茶轻洗……八日剪去线”。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顾世澄所撰《疡医大全》(1760年)对于兔唇的修补记载更为具体:“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钉住两边皮,然后接上调血之药,三五日之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即合一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