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苏南乡镇在成全国榜样前曾因上山下乡人口过剩

2017-10-19  点击:次  故事屋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使原本就人口密集的苏南乡村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劳动力严重过剩,同时由于这里的粮食统购统销任务较重,农田亩产和农民收入都亟待提高。

上世纪苏南 资料图

凤凰卫视4月7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87年6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的时候谈到,“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起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当时各地乡镇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其中风头最劲的便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江苏南部地区,苏南地区一直是全国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集体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苏南乡镇就响应国家的工业化号召,率先办起了社队企业,尽管这一批企业因为缺少市场基础等问题,大多数在1962年的经济调整中下马,但是仍有部分直接服务于农业的企业得以生存。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使原本就人口密集的苏南乡村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劳动力严重过剩,同时由于这里的粮食统购统销任务较重,农田亩产和农民收入都亟待提高。1970年8月,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要求各地通过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苏南前有社队企业的基础,后有下乡知青、工人的知识和经验,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乡镇企业重新兴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公社解体,1984年3月中央批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由此将联户及个体经济等多种经营形式纳入其中,然后试行以来却出现了如国企员工被民企吸引走,和因为政府不参与调控工资,导致城乡差距变大等问题,因此苏南地区的政府决定,保持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苏南乡镇企业中,集体经济的比重仍占90%以上。

与此同时,苏南乡镇企业更与上海等临近城市的国企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它们一方面通过为国企提供加工等服务,形成了本地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众多来自城市国企里的所谓“星期六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利用周末前往临近乡镇的企业,以技术和经验换取高额的报酬,有些人甚至一天就能拿到国企半年的工资,如此一来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如虎添翼,其总产值在整个八十年代达到了全国的7%到9%,不仅发展速度瞩目,苏南更是当时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1983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这种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成为了当时全国追捧和效仿的榜样。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文章阅读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历史故事 传说故事 心灵鸡汤 奇闻异事 成语故事 名人故事 鬼故事 神话故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