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易嫁
长歌短哭
秋天的日头悬在牧村的上方,云不遮雾不罩的,是个好天气。
牧村不大,也就十几户人家。虽说都在一个村里,居住的却分散。十几座简陋的土屋,星星点点地撒落在一片开阔地上,三面被沙漠包围着,只留北边一个还算敞亮的出口。牧村的北边,是一面土坡,倾斜着缓缓地上升了去。在距离牧村十几里远的山脚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一条车马小道从牧村出发,细细溜溜地伸到山脚下,和公路连接了起来。往西而去,穿过大片草原和荒漠,与甘肃的河西走廊连接。再往西,就是民勤县了。那里自古到今是农区,一个出了名的苦焦地方,尤其缺水,庄稼总是长不好。庄稼长不好的地方,往往盛产穷人。穷得过不下去了,就得背井离乡,就得凄风苦雨地找一条活路。这个牧村里的第一拨人,就是解放前从民勤县的几个乡村辗转而来的。解放后,政府实行新的户籍制度,他们正式转成了牧区户口,由过去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成为了牧人,然后一本正经地放牧牲畜。这样一来,日子过得消闲多了。沿着公路往东而去百八十公里,是一片偌大的盐湖,依傍着盐湖的那个小镇,叫吉镇,后来修了专门往外面运盐的铁路。通了火车,人多,热闹。吉镇是牧村人向往的地方。不过,平时很少去,毕竟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当然,还不仅仅是路途上的距离,主要是心理上的。关于吉镇,不说也罢。
就说牧村的人和事。
牧村形成的历史虽然并不是很长,算上生老病死的,前前后后也有几辈子人生活过。那么,就首先说说牧村的李姨娘吧。这个李姨娘,应当是牧村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现在的李姨娘已经老了,在牧村里应该是属于祖母这一辈分的,有脚为证。李姨娘的一双小脚,虽然比不得什么三寸金莲,却也够得上小巧。可以想见李姨娘年轻时候踮着一双小脚走路的样子,风摆杨柳,婀娜多姿。再看后来那些婆姨们的一双大脚板,走路呱嗒呱嗒响,狗舌头舔碗似的,更加映衬得李姨娘的小脚非同一般。李姨娘当年就用这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翻越无数道大大小小的沙梁,背对故乡,一去千里之遥,终于来到了这个牧村,然后安家落户、相夫教子。当然,李姨娘的小脚是旧社会封建时代歧视妇女的产物,不值得赞美,更不能够推广,和过去的男人脑后拖着的猪尾巴似的大辫子一样,是必须取缔的。但是,李姨娘把一双小脚带到了新社会,带到了这个牧村,同样是不争的事实。李姨娘膝下有两儿一女,大儿子是个哑巴。不幸的是,在牧村过了没几年安稳日子,李姨娘的丈夫便殁了。从此,李姨娘成了寡妇,三十来岁,中年丧夫,实乃人生之大不幸。就有人说,李姨娘怕是熬不过几年,还得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