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德比丘开悟了—佛典故事
梵德比丘开悟了
世间人有的具有“一闻千悟”的智慧,有的人则很愚痴,连一句偈也不会背。但是,愚痴和智慧没有绝对的分别,只要肯用心,智慧就能显现。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当时有二干多人在佛的僧团中修行,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他出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跟着大众生活起居修行,平日都很守规矩,但只有一项缺憾,就是记忆力很差。大家听完经后都能理解,而他在听时似乎能了解,可是听完后却全忘光了。
佛陀就教他背诵,但是他听了就会忘记,怎么会背呢?佛陀就派五百位罗汉轮流教他。但是,经过三年后还是一偈不通,大家都认定他是极愚痴的人,所以法一听过就忘了。佛陀觉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差别在教学方式要领不同;教的人要用心,学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难。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你要耐心、用心地学,现在只要记得一偈就好。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视着他,将心摄受在一起。佛陀循循善诱加以教导,要他记住:“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道是矣。”
佛陀的意思是要他“口业要守好,意业要摄住,身体不要犯规矩”。如果能够这样,修行者自然能得道。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听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谆谆的教诲,更深深体会佛陀的苦心。他知道不能辜负佛陀教诲的大恩,所以就很有耐心、不断地背诵和记忆,终于记住了这首偈文,而且可以琅琅上口,背得很顺。佛陀很欢喜,又叫他到面前背给大家听,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会背了呢?
佛陀又说:“你的年龄已不小了,只背一偈不算什么,最重要是必须了解这首偈的内容,要认真听——身三、口四、意三,这三样是凡夫心生灭的源头,我们的心要顾好,否则这十种不善的业报会使人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而行十善业则会上天堂,所以要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体会心念是如何兴起、如何消灭,其生灭方法是如何?确实要好好观照、把握每一分钟内心的事相生灭,才不会造身的三恶业、口的四恶业和内心的贪嗔痴等恶业。”
梵德比丘听了解说之后,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内心生灭的道理:宇宙“生住异灭”的四项法门,他也体会到了,所以世间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达。
当时有一群比丘尼离开僧团到别处居住,佛陀就让五百罗汉轮流去向他们讲学。有一天,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讲课,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来了,不禁相视而笑,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记不住,为什么佛陀要派他来讲课?大家都抱着作弄他的心,心想:一定要让他难堪!于是表面上他们依礼请他进来,也请他上座,可是大家都用轻视的态度、傲慢地坐在他面前。
梵德尊者不在意别人给他的脸色,他还是很自在地坐下来。他开口就说:“我愚钝有加所学很少,能背诵的偈很浅,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然后就开始将佛陀传给他的——身三、口四、意三的道理和守口摄意的方法很顺口地一一解说。
当时想反驳他的比丘尼听了,想说也开不了口,那堂课上得很成功,结束时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满、皆大欢喜,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礼拜、再送他回去。由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一个愚钝的人,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教导,对方自然会感恩而真正用心来接受,接着就有耐心去琢磨;也就是不论学或教,双方都必须有耐心和用心。
佛陀对梵德比丘的教法,就是循序让他知道人生无常、心念生灭不定,不只是大自然的生灭不定,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如果能体会了解分秒刹那无不是生灭的道理,自然会爱惜时间,更加精进,进而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